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| 武俊英 | 荣誉·责任·使命
★
编者按
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·梅花表演奖(中国戏剧梅花奖)创立于1983年,以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为寓意,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——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,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。40年来,梅花奖已举办31届,共评出京剧、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、歌剧、音乐剧、舞剧等门类,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,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,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!
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,我刊特为纪念“梅花奖”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,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。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,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,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,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!
武俊英
第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
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
蒲剧新流派“俊英腔”创始人
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纪念,在戏剧艺术从业者敬仰、敬畏、感念、期待中如约而至,在此,我谨致以热烈的祝贺!在这神圣庄严的历史时刻,我思绪翩翩,心波难平,千言万语说不尽心中感慨和融入血脉之中的梅花情缘,此时此刻我有三点感受与同仁共享。
梅花奖,戏剧演员至高无上的荣誉
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命名,寓意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。梅花奖的设立,为全国各大剧种青年优秀演员搭建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,成为从业者梦寐以求的艺术追求和梦想。1987年4月—5月,已从艺19年的我主演了《朝阳沟》《杜鹃山》《红灯记》《太行女民兵》《窦娥冤》《打金枝》《白蛇传》《白玉楼》《明月珠》等近30个大小剧目,荣获山西戏剧杏花奖、最佳青年演员奖、振兴山西戏剧青年团调演主角金牌奖等奖项,调入原运城地区蒲剧团两年之后,携《苏三起解》《送女》《港口驿》三出戏随团晋京献演,以《苏三起解》一剧荣获第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。在中国剧协召开的座谈会上,我的唱腔和表演得到了首都专家的充分肯定,并给予“武俊英的唱腔很有特点,可以形成自己的流派”的高度评价。1988年5月,我与晋剧演员高翠英领奖归来,山西省政府副省长吴达才等领导迎接,并召开隆重的庆功会,原运城地委行署召开表彰大会并举行祝贺演出。1988年12月,我在首届中国戏剧节开幕式上演出的《苏三起解》,荣获优秀表演奖。有媒体报道称:《苏三起解》创造了“一个半月三赴省、一年半三晋京”的业界奇迹。
蒲剧《苏三起解》武俊英饰苏三(右),兰敬生饰崇公道(左)
梅花奖使我得到了一个戏剧演员至高无上的荣誉,圆了心中的梦想。运城市和山西省戏剧界先后召开的武俊英唱腔学术研讨会,完成了“俊英腔”的理论定位。上述奖励和荣誉给了我在传承发展蒲剧艺术历程中克难攻坚、一路前行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不竭的内生动力,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为蒲剧艺术创造未来的新征程。
梅花奖,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
梅花奖的获得,是对戏剧演员阶段性艺术成就的肯定和奖励。获奖者理应以此为新起点,以饱满的热情全力以赴打造新作品,以更新更美的精品佳作来回报社会和观众的厚爱。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,我按照领导安排,积极主动地投入新作品的打造,复排、新排了《玉蝉泪》《孟姜女》《西厢记》《滴血的母爱》《沙家浜》《调寇记》《狸猫换太子》《天使之歌》《河湾情》等新剧目,使演出剧目常演常新,所演之处深受观众欢迎,随团应邀赴川、陕、台等地演出,好评如潮。由我担任制片人和领衔主演的首部蒲剧电视连续剧《西厢记》荣获广电部飞天奖和展播奖,我本人荣获山西省振兴蒲剧金牌奖、文化部金三角地方戏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、第6届中国金唱片奖戏曲类第一名等奖项,先后担任运城市蒲剧团团长、运城市文联副主席、山西省剧协副主席、党的十五大代表、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、全国劳动模范、享受“国务院”政府津贴专家,被《人民日报》等新闻媒体评为中华英才,被中华爱国国典编审委员会评选为中华爱国英才,被中国管理科学院、中国未来研究会授予“和谐中国推动力人物”荣誉等称号。
蒲剧电视剧《西厢记》饰崔莺莺
2017年4月,中国艺术研究院、山西省文化厅在京举办“山西戏曲新流派创造经典研讨会”,对我和王爱爱、宋转转、张爱珍4人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进行了专题研究,总结了俊英腔“吐字清晰、音色圆润、抒情优美、委婉缠绵、自然流畅、刚柔相济、情感真挚、跌宕有致、字正腔圆、雅俗共赏”的艺术特点,给予“以优雅的气质、内在的神韵、细腻传神的表演,创立了与豪放派互补的婉约派,为开拓蒲剧艺术新天地、达到新境界作出了开创性艺术贡献”的高度评价,这既是对我的鼓励,更是一种鞭策。
梅花奖,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神圣使命
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传播作用和教化娱乐等社会功能。传承、创新、发展蒲剧艺术,是梅花奖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。2006年,蒲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,我也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蒲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,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。多年来,我主要通过如下四种方式进行艺术传承。
1.剧目传承。主要通过舞台演出,代表作录制发行,电视网络播映,其他剧团和剧种移植等方式传承,并根据需要与其他几位梅花奖获得者联手打造了梅花版《狸猫换太子》《西厢记》《玉蝉泪》《调寇记》等蒲剧经典剧目,作为新人传演的范本;同时,通过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戏曲进校园活动录制蒲剧经典唱段,定期到新绛县新城实验小学等学校教唱蒲剧选段等方式进行传承。
蒲剧《玉蝉泪》饰曹芳儿
2.基地传承。多年来,我先后以原运城市蒲剧团、新绛县蒲剧团、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、河南三门峡蒲剧团作为传承基地,以示范演出、排戏、教戏等方式有序进行。
3.弟子传承。18年来,我先后收贾菊兰、苏鹏、李红莉、王苗苗、孙凤梅、张瑾、张萍、黄丹8位旦角新秀为徒,精心授艺并取得显著成效。8位弟子中:1人获梅花奖(贾菊兰)、2人为一级演员、3人获中国戏剧红梅奖、6人获山西戏剧杏花奖、1人获山西卫视“走进大戏台”年度总擂主。3人获年度银牌擂主。贾菊兰现任运城市文联副主席,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党委副书记、副院长,挑起了传承蒲剧艺术的大梁。
为学生授课表演示范
4.媒体传播。通过运城市电视台“蒲乡情”戏曲栏目“名家教戏”、抖音直播和对戏迷现场教戏等多种方式,有效地扩大蒲剧受众群体和艺术影响力。
在敬老院义务演出
尽管我多方努力,尝试通过多种方式为蒲剧的传承发展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,但做得还很不够。值此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,我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,对过去的艺术历程进行回顾梳理,寻找差距,迎头赶上,为新人的成长、为蒲剧艺术的发扬光大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光和热。
武俊英
★
本栏往期回顾
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
郝士超 | 筑梦氍毹 感恩梨园——梅花奖让我踏上了新的艺术旅程
李 敏 | 与时间赛跑,用热爱浇灌,“梅”好皆可期——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
邵志庆 | 梅花绽放四十载,春色满园朵朵香——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“半生缘”
张培培 | 用热爱和敬仰,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
《中国戏剧》杂志订阅:
国内统一刊号:CN11-1767/J,邮发代号:2—3,国外代码:M30。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,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。
责任编辑 卢巍
设计制作 竹子 尹明钰
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
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